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新闻

行业新闻

米兰体育app官网下载3.0:2025-2030中国超级电容行业:新能源与储能驱动的高增长赛道

来源:米兰体育app官网下载3.0    发布时间:2025-10-07 01:18:28

米兰网页版:

  福建用户提问:5G牌照发放,产业加快布局,通信设施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?

  四川用户提问:行业集中度逐步的提升,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?

  河南用户提问:节能环保资金缺乏,企业承担接受的能力有限,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?

  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制造业基地,正通过政策引导、技术突破与产业链协同,加速推动超级电容器在新能源汽车、轨道交通、智能电网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。

  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与“双碳”目标驱动下,超级电容器凭借高功率密度、长循环寿命及快速充放电特性,已成为新型储能领域的关键技术方向。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制造业基地,正通过政策引导、技术突破与产业链协同,加速推动超级电容器在新能源汽车、轨道交通、智能电网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。

  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《2025-2030年中国超级电容行业市场全景评估与未来前景预测报告》显示:中国超级电容器行业已进入政策与市场协同发力的关键阶段。2025年2月,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《新型储能制造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行动方案》,明确将超级电容器列为重点支持的新型储能技术,并提出“高电压电解液、高导电石墨烯、高性能隔膜”等关键材料的技术攻关方向。这一政策为行业技术创新提供了顶层设计支持,同时地方政府通过税收优惠、补贴及产业园区建设等措施,加速技术成果转化。例如,江苏、广东等地已形成以宁波中车新能源、江海股份为核心的产业集群,推动从材料研发到系统集成的全链条突破。

  技术层面,行业正从“单一性能提升”向“多维度协同优化”转型。双电层电容器(EDLC)通过纳米结构电极设计,功率密度明显提升;锂离子超级电容器(LIC)通过引入锂嵌入技术,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大幅度的提高,逐步缩小与锂电池的差距。此外,固态电解质、生物基电极材料等前沿技术进入工程化验证阶段,为行业长期发展奠定基础。

  中国超级电容器市场呈现“头部集中、梯队分化”特征。第一梯队由国际巨头美国Maxwell与本土龙头宁波中车新能源主导,二者在轨道交通、智能电网等高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;第二梯队包括江海股份、上海奥威等企业,通过差异化竞争在工业备用电源、消费电子等领域形成优势;第三梯队则聚焦细分场景,如力容新能源在低温启动领域的技术突破,百纳电气在智能仪表电源的定制化开发。

  值得关注的是,本土企业正通过技术合作与并购重组加速国际化布局。例如,比亚迪将超级电容器与动力电池系统集成,应用于新能源公交车能量回收系统;宁德时代通过收购海外材料企业,完善高电压电解液供应链。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本土企业的全球竞争力,也推动了行业标准的国际化对接。

  超级电容器产业链上游涵盖电极、电解液、隔膜等核心材料。其中,电极材料成本占比最高,直接决定器件性能。近年来,中国在活性炭、石墨烯等材料的国产化方面取得显著进展:活性炭产能已满足国内需求,石墨烯电极的规模化应用使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大幅度的提高。电解液领域,高电压离子液体研发突破,推动器件工作电压提升,进而提升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。隔膜方面,国产陶瓷涂层隔膜的耐热性与离子传导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,为高安全性产品研究开发提供支撑。

  中游制造环节聚焦电芯生产、模块组装及系统集成。头部企业通过引入全自动电极涂布机、激光焊接设备等智能化产线,提升产品一致性与生产效率。例如,宁波中车新能源的超级电容器模块已实现标准化、模块化设计,可快速适配不同应用场景需求。同时,行业产能向长三角、珠三角等产业集聚区集中,形成规模效应,进一步降造成本。

  下游应用领域呈现“交通主导、能源拓展、工业深化”的格局。新能源汽车领域,超级电容器作为启停系统与能量回收系统的核心部件,已在上海、深圳等地的公交线路上规模化应用;轨道交通领域,储能式有轨电车通过超级电容器实现制动能量回收,降低牵引能耗;智能电网领域,超级电容器用于调频调峰,提升电网稳定性。此外,工业备用电源、消费电子(如可穿戴设备)等新兴市场对高可靠性、长寿命储能器件的需求量开始上涨,为行业开辟新增长点。

  超级电容器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正从单一功能向系统集成演进。早期大多数都用在短时高功率输出,如加速辅助、爬坡支撑;随着“锂电+超级电容”混合储能方案的成熟,其角色扩展至延长电池使用寿命、提升系统效率。例如,比亚迪的混合动力系统通过超级电容器分担瞬时高负荷,使锂电池循环寿命大幅度的提高。未来,随着快充技术普及,超级电容器有望在充电桩能量缓冲、车载无线充电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。

  轨道交通是超级电容器最具潜力的应用场景之一。地铁、有轨电车等制动频繁的场景中,超级电容器可高效回收制动能量,减少电阻耗散浪费。以储能式有轨电车为例,其超级电容器模块可在30秒内完成充电,支撑车辆全线运行,同时取消接触网,降低建设成本。此外,内燃机车启动场景中,超级电容器与铅酸电池并联使用,可提升低温启动性能,延长电池寿命。

  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,超级电容器凭借快速响应特性,成为解决风光并网波动性的关键器件。发电侧,其可平抑光伏、风电的功率波动;用电侧,作为备用电源保障关键负荷供电;输配电侧,通过调频服务提升电网稳定性。国家电网规划明白准确地提出,到2030年将超级电容器纳入智能电网标准体系,推动其在分布式能源、微电网等场景的广泛应用。

  未来五年,行业将聚焦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、功率密度与安全性的协同提升。材料端,石墨烯复合电极、金属有机框架(MOFs)等新型材料将推动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突破;工艺端,纳米结构电极、固态电解质封装技术将提升器件稳定性;系统端,智能化管理算法与物联网技术将优化能量调度,延长使用寿命。

  随着成本下降与性能提升,超级电容器的应用场景将从政策扶持领域向市场化需求拓展。例如,消费电子领域对轻薄化、长续航的需求,将推动微型超级电容器在可穿戴设备中的应用;医疗设施领域对高可靠性电源的需求,将加速超级电容器在便携式仪器中的普及。

  行业将加强上下游合作,构建开放共享的产业生态。例如,材料企业与电芯制造商联合开发定制化解决方案,系统集成商与最终用户共同定义产品规格。同时,国家标准与行业规范的完善将解决测试方法不统一、安全规范缺失等问题,为规模化应用扫清障碍。

  投资者应优先布局具备核心材料研发能力的企业,如高导电石墨烯、高电压电解液等领域的专利持有者。此外,关注智能制造设备国产化进程,如全自动电极涂布机、激光焊接设备等,这些环节的技术突破将直接降造成本,提升产品竞争力。

  新能源汽车、轨道交通、智能电网是当前最具投资价值的三大场景。其中,新能源汽车领域可关注混合储能系统集成商;轨道交通领域可关注制动能量回收模块供应商;智能电网领域可关注调频服务运营商。此外,消费电子、医疗设施等新兴市场的小批量、高毛利特性,适合风险投资机构布局。

  长三角、珠三角地区凭借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与科研资源,成为行业投资首选地。例如,江苏盐城依托中车新能源基地,形成从材料到系统的完整生态;广东深圳通过“20+8”产业集群政策,吸引宁德时代、比亚迪等企业布局超级电容器研发中心。中西部地区可关注成都、重庆等地的轨道交通与新能源产业机遇。

  如需知道更多超级电容行业报告的详细情况分析,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《2025-2030年中国超级电容行业市场全景评估与未来前景预测报告》。

  3000+细分行业研究报告500+专家研究员决策智囊库1000000+行业数据洞察市场365+全球热点每日决策内参